晚清名医陆士谔不仅是医生,也是一位高产作家股票配资市场,一生创作了上百部小说。其中最知名的一部是1910年完成的《新中国》。这部作品通过梦境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超前的未来世界:书中主人公陆云翔梦见的上海,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地下修建了铁轨纵横的隧道,地铁飞驰而过,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预言上海将举办万国博览会。百年之后,这一想象真的成为现实——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主题正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算让生活更美好?
或许人们会想到舒适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多样的文化与消费体验。然而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城市正在思考更多:智慧城市的理念不断演进,正是过去十多年探索的结果。如今,我们已步入人工智能的时代,若陆士谔能够再次描绘未来,他或许会描写出一座能自主思考、实时掌握城市运行的“智慧之城”。
城市的进化并非中国独有。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就对“摩天大楼林立”的大城市提出了批评,她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强调,城市的本质是“人”,公共生活的衰退才是真正的问题。从那时起,城市研究逐渐转向“以人为本”。如今,互联网和数据技术让城市有了新的定义,建筑与数字世界融合,孕育出智慧城市的雏形。
展开剩余73%在全球智慧化进程中,中国凭借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走到前列。2023年,《亚洲智慧城市排名》和《G20智慧城市排名》发布,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跻身前10%,南京、成都、广州、苏州、杭州、香港等城市也进入亚洲前列。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以上海南京大楼为例,这座历史建筑如今已成为数字治理的试点单元。通过超精细的3D建模和多维度实时数据接入,大楼被赋予了“生命”,可以对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实时预判与应对。而在深圳,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更进一步,打造出一个与现实平行的虚拟城市,城市基础设施仿佛能“开口说话”,与人互动。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让管理和生活更加灵活高效。过去,中国的智慧城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电子政务网站,后来是移动互联的惠民APP,如今进入物联网时代,数据来源更庞杂。然而,数据只是基础,真正的突破在于让城市从“能感知”走向“会行动”。
近年来,华为云在智慧城市的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成都大运会的智慧交通调度,到武汉的供水安全系统,再到长沙的视频云平台,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把数字技术转化为现实的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
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入正在加速智慧城市进化。华为盘古大模型3.0通过分层架构,为不同行业和场景提供定制化能力。比如在气象预测上,它将原本需要数小时的计算压缩到几秒,精度甚至超过欧洲最强的预测系统;在矿山生产上,哪怕0.1%的提升也能带来上千万的收益。
在城市治理方面,大模型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广州白云区通过盘古政务大模型实现对数万城市部件的动态管理,甚至能24小时通过“智慧眼”识别问题,帮助城市实现更精准的服务。
智慧城市的意义,归根结底仍是“以人为本”。无论是让政务服务更高效,还是让交通、供水、环境管理更智能,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可以说,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从数字政务到智能交通,从环境治理到文化传播,技术不断赋予城市新的能力。而伴随AI大模型的应用,未来城市将更懂人、更贴近人,真正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正在发生的现实。
发布于:天津市金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